专业名片
智能建造专业是华体会网页版于2021年经国家教育部正式审批增设的“新工科”专业。该专业以土木工程为核心基础,紧扣国家战略需求与建筑业转型升级方向,深度融合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计算机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机器人技术、大数据分析、机械控制原理、物联网及工程管理等前沿领域,构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型专业体系,在高校与行业企业的协同创新与战略引领下展现出强劲动能。
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立足辽宁、面向全国,适应我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团队精神和一定国际视野;掌握智能建造基本理论与方法,具备智能建造工程师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在智能建造、土木工程、冶金工程等领域从事工程数字化建模与仿真、智能化施工、装配式施工、智能建造工程项目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毕业生经过5年左右的实际工作,能够达到以下目标:
——工程知识与专业能力:具备运用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智能建造领域中的综合性复杂性工程问题的能力。具有研究复杂问题、提出开发思路和解决方案的系统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具备收集、分析、判断国内外智能建造相关专业领域技术信息的能力。
——工程伦理与职业道德素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敬业精神,能在工作中正确运用专业知识践行工程和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理念。具有智能建造专业职业健康安全、节能、环保、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能在工作中正确运用专业知识维护以上要素。
——团队合作与交流能力:能使用工程语言制定智能建造领域的相关工程文件,与国内外同行能针对国内外工程问题有效进行交流与合作。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和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能够控制自我并理解同行意愿。能适应各种环境并发挥个人与团队的作用。
——持续发展与终身学习能力:制定并有效实施自身职业发展规划,具有主动跟踪本专业国内外技术发展趋势,不断掌握新知识、新技能,并应用于工作中的能力。
——组织领导与项目管理能力:具备市场调研、需求预测和技术经济分析能力。具备团队组建和管理能力,具备项目监控和过程管理能力,能组织实施工程项目。具备风险管控能力,能进行风险预判并提出风险规避预案。能提出决策意见,并对所作出的决定负责任。
专业主干核心课程
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钢结构基本原理、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土力学与基础工程、建筑结构数字化设计、智能建造施工技术、智能机械与机器人、智能建造工程项目管理。
就业及学历提升去向
毕业生适合在房屋建筑工程、城镇建设工程、城市交通建设、轨道交通、城市地下铁道、地下隧道、城市地下空间综合体等领域从事土木工程行业的设计、施工、管理、运维、研究、教育和技术开发工作,也可以从事BIM咨询、先进数字建造设计软件开发、建筑机器人研发、绿色建筑研发等工作。
本专业毕业生可考取土木工程和矿业工程等专业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土木水利和资源与环境等专业学位研究生。当前,全国部分高校已经逐渐在学科点内开设智能建造研究方向,毕业生可在相关研究方向下继续深造。
办学条件及师资力量
随着智能建造专业建设的不断升级,先后购置了混凝土3D打印机、智能化建筑结构健康监测平台、绑扎钢筋/砌砖建筑机器人、混凝土流变仪、广联达BIM配套软件,服务本科教学。同时,学院其他实验室的相关设备也可服务于本专业的教学环节。
本专业拥有一支年龄结构合理、综合素质过硬的师资队伍。目前,本专业有专任教师15名,其中教授2名、副教授2名、讲师11名,13人具有博士学位,覆盖智能施工技术、新型建筑材料、建筑物3D打印技术、智慧矿山、尾矿库灾变智能预警、智慧施工及运维管理、结构检测与加固、人工智能及机器学习算法等研究方向。全体教师均为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近年来获批省部级科研项目10项,发表高水平SCI论文30余篇。此外,专业教师积极参与科技成果转化和服务地方经济项目,到校经费400余万元。
当前,随着“中国建造2035”战略推进、“数字中国”战略深化、智能建造试点城市扩容、“城市更新”重大决策部署加快实施、“双碳”目标加速落地及传统建筑业转型升级,智能建造方向的人才需求急剧增加。未来,本专业将继续锚定国家战略、深耕民生刚需、引领行业变革,培养更多服务于智慧城市、绿色基建、海洋经济、空天探索等国家战略领域“懂技术、善创新、跨学科”的复合型工程人才,为推动行业从“传统粗放”向“智能精益”跨越贡献核心驱动力。
系主任:杨斌 系副主任:李嘉奇
专业负责人:田雨泽 支部书记:费爱萍
电话:0412-5929141